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阿爾法羅池獎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遊學獎學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師學會獎章」(MIT AIA Medal)
1951年,惠爾賴特遊學獎學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75年,獲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終生院士
1978至8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首位建築師背景的院長
1979年,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長院士
1984年,成為法蘭西藝術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1993年,獲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譽院士 1997年,獲選為法國建築學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羅浮宮博物館 - 透明金字塔
和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一樣,羅浮宮館藏的年代是以埃及文物為起點,貝聿銘似乎有用現代金字塔做為輝映人類文明起源的涵義。金字塔基座樓版,也就是地下層上方的天花板為「格子樑」結構。
為了要擁有大跨度的空間,讓入口廣場的中央不需要因為立柱而形成動線障礙,使用「格子樑」是很普遍的做法。但是貝聿銘卻細心的將「格子樑」結構中的每一個「格子」做成「梯形方錐」〈被削去頂端約三分之一的金字塔〉。換句話說,遊客可以想像在大型玻璃金字塔由下方無數個小型的金字塔支撐著。
此外,由於金字塔是由空間桁架與玻璃帷幕所構成,不但為地下層引進了歐洲溫暖的陽光並且減少能源消耗,也在樓地版上形成了光影。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上的光影也跟著移動,使得整個建築因而產生了韻律感與張力。
在地面上的玻璃金字塔被羅浮宮主體建築所圍繞,在陽光的照耀下,遊客可以看到映照在金字塔玻璃上的羅浮宮,減低了現代金屬材料對於景觀衝擊,也將相隔數百年的建築融合在一起。
羅浮宮現今的面貌來自於當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提出的"大羅浮計畫",是1989年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羅浮宮初建於1190年,歷史悠久卻缺乏現代之設備,藏品多達42萬件,展覽空間卻不足,所以密特朗要將其現代化為真正之美術館.........首先就是把原本位於黎希留館(Richelieu Wing)的財政部遷出羅浮宮,大大增加了館內空間,並於1983年開始委託華裔建築師貝聿銘進行重建工程.........貝聿銘設計了透明玻璃金字塔成為羅浮宮新的入口處.........玻璃金字塔做為銜接古代與現代的視覺性地標,不但可增加底下拿破崙大廳的採光與空間,並在東南北三面增設小金字塔,以指示3個主要展館的通道,解決了羅浮宮入口太小通道太窄,參觀路線迂迴曲折等問題.........




資料來源
http://www.wretch.cc/blog/samlucky1/25758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