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國內設計師 - 貝聿銘

設計師簡介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阿爾法羅池獎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遊學獎學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師學會獎章」(MIT AIA Medal)
1951年,惠爾賴特遊學獎學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75年,獲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終生院士
1978至8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首位建築師背景的院長
1979年,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長院士
1984年,成為法蘭西藝術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1993年,獲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譽院士 1997年,獲選為法國建築學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羅浮宮博物館 - 透明金字塔
  和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一樣,羅浮宮館藏的年代是以埃及文物為起點,貝聿銘似乎有用現代金字塔做為輝映人類文明起源的涵義。金字塔基座樓版,也就是地下層上方的天花板為「格子樑」結構。

  為了要擁有大跨度的空間,讓入口廣場的中央不需要因為立柱而形成動線障礙,使用「格子樑」是很普遍的做法。但是貝聿銘卻細心的將「格子樑」結構中的每一個「格子」做成「梯形方錐」〈被削去頂端約三分之一的金字塔〉。換句話說,遊客可以想像在大型玻璃金字塔由下方無數個小型的金字塔支撐著。

   此外,由於金字塔是由空間桁架與玻璃帷幕所構成,不但為地下層引進了歐洲溫暖的陽光並且減少能源消耗,也在樓地版上形成了光影。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上的光影也跟著移動,使得整個建築因而產生了韻律感與張力。

  在地面上的玻璃金字塔被羅浮宮主體建築所圍繞,在陽光的照耀下,遊客可以看到映照在金字塔玻璃上的羅浮宮,減低了現代金屬材料對於景觀衝擊,也將相隔數百年的建築融合在一起。

  羅浮宮現今的面貌來自於當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提出的"大羅浮計畫",是1989年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羅浮宮初建於1190年,歷史悠久卻缺乏現代之設備,藏品多達42萬件,展覽空間卻不足,所以密特朗要將其現代化為真正之美術館.........首先就是把原本位於黎希留館(Richelieu Wing)的財政部遷出羅浮宮,大大增加了館內空間,並於1983年開始委託華裔建築師貝聿銘進行重建工程.........貝聿銘設計了透明玻璃金字塔成為羅浮宮新的入口處.........玻璃金字塔做為銜接古代與現代的視覺性地標,不但可增加底下拿破崙大廳的採光與空間,並在東南北三面增設小金字塔,以指示3個主要展館的通道,解決了羅浮宮入口太小通道太窄,參觀路線迂迴曲折等問題.........














資料來源
http://www.wretch.cc/blog/samlucky1/25758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